三(2)班
发布时间:2009-03-13 来源:

无声胜有声 ——主动养成教育案例分析 班上有一位男生,家离学校并不远,但早晨到校经常迟到。作为班主任,我每次都对他进行教育,什么“行为规范”,“集体荣誉”都一一讲给他听,他倒是承认迟到不对,并保证下次决不再迟到,似乎“心悦诚服”了。但没过几天,却又犯老毛病了。我知道,他对自己迟到这一不良行为早已习以为常,老师对他的教育批评也习惯了。 一次,这位男生又迟到了。此时,我正在处理一件突发事件,就没理会他,示意他先入座。待我处理完后,看了他一眼,见他坐在位子上东张西望,神情慌张(尽管他对迟到和批评早已习惯,但还是有些担心)。当我的视线和他交汇时, 我故意把视线移开,装作什么也没发生过。(如果平时,我应该把他叫过来进行教育的。)这位男生好像明白了什么,把语文书拿出来开始朗读,一切恢复正常。事后,我也就淡忘了,没有再去批评他。但后来的事情却使我意想不到,从那以后,这位那同学很少迟到了。更让人感动的是,在一次班级“八大员”的改选中,他主动提出担任“安全员”,为班级服务。 现在,可以看出,对待学生屡犯的相同错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不同。一次偶然的改变,让一个经常犯错的孩子自觉改正了错误。我真庆幸那次没有像从前那样,更庆幸让我发现,有必要改变一下教育方式,不当众揭学生的短,有意放一手,给他一个台阶下,远远比由老师指出错误、强令其改正有效得多。我把这种处理方式称为“无声的教育”。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教育方式无疑会对学生主动发展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无声的教育”,有助于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屡教不改的学生,自尊心往往受到挫伤和打击,在心理活动上表现出矛盾、恐惧、不安,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这时,老师的宽容就可以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心理环境,再多给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得以改善和升华,学生就会主动靠近老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原谅我了”后,就会释放心中的压力并转化为动力,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无声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屡教不改的学生自控能力一般较差,常常不自觉地、不经意地犯错误,没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当受到批评后,便“破罐子破摔”,形成“犯错误——挨批评”的思维定势。这时,教师就可以采取无声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改变了以往对这位屡次迟到的学生用语言教育的方式,静观其变,这是该同学意想不到的。让他重新审视老师的态度,进而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对所犯错误产生新的认识。当学生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迟到是错误的事后,就会产生一种动力,把“迟到”这个老毛病改掉。这种潜在的动力就是一种自律、自主的意识。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自身行为。 “无声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想,只要“无声的教育”运用得恰到好处,就可以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王雯 2008.11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