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 研究的实施计划
厦门路小学 汤晓莉、孙磊
一、研究目标:(细化)
1、开发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创设校本德育课程:
(1)年级体系;
(2)内容体系。
2、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教学内容,编辑特色校本德育课程教材:
(1)《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学材》;
(2)《小学生生命教育学材》;
(3)《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
3、开发校本德育课程教学资源,落实校本德育教学实践:
(1)开发校园文化资源(环境资源);
(2)开发学校教师资源;
(3)开发社区资源;
(4)开发家庭资源;
(5)开发时势资源;
4、开发校本德育实效,实现德育学习创新,发展学生道德素质:
(1)评价活动;
(2)评选活动:
(3)表彰活动:
(4)学习活动。
二、研究内容:
1、注重整体开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显性与隐性德育课程、综合与分科德育课程、德育活动课程等形式的的开发,形成校本五个年级的德育课程系列体系;
2、围绕新三年学校德育管理目标,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治会,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化学习方式,促进自主发展,使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
3、大胆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题研究中,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采用贴近不同年龄学生的生活实际、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育教学实践;
4、进行案例跟踪,检查目标达成度,完善德育校本课程;
5、进行德育校本课程实施经验的总结,形成科学的、德育的理性认识。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辅助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法、经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经验总结、比较分析等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具体操作方法:
1. 从本校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的指导,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
育为切入口,在校本德育课程科目化改革中,分别确立的目标是(1)形成学生的“三大意识”(时代意识、国家意识、公民人格意识);(2)培养学生的“四大品性”(责任心、进取心、坚韧性、适应性)。
2.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既可以是结合校情对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改造,也可以
是对校外引入的校本德育课程的重新改组;既可以选编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讲座小册子或开
展符合社区与校情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组织形式既可
以是设计校本显性与隐性德育课程,也可以是设计校本综合与分科德育课程,还可以是校本
德育活动课、必修课、选修课。
3.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评价与调整按照校本德育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教学中设置德育
情境,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如说服、示范、角色扮演等问题。对校本德育课程进行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校评价,家庭评价。
二、研究过程:(细化分工)
<一>研究的策划阶段(2005年11月~2006年元月)
1、申报课题:汤晓莉、孙磊
2、收集课题情报资料:课题组成员每人买书3本;
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的课题情报资料 —— 汤晓莉、孙磊
民族精神教育方面的课题情报资料 —— 殷建泓
生命教育方面的课题情报资料 —— 杨旋华
3、深入调研校本德育现状的弊端(含问卷)——汤晓莉、孙磊
4、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汤晓莉、孙磊
<二>研究的操作阶段(2006年2月~2007年2月)
1、研究确立校本德育课程系列:
按年级系列、内容系列 —— 汤晓莉、孙磊、殷建泓、杨旋华
2、研究制订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按年级、内容制订目标 ——汤晓莉、孙磊、殷建泓、杨旋华
3、 编写校本德育课程的学材:
(1)《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学材》 —— 殷建泓
(2)《小学生生命教育学材》 —— 杨旋华
(3)《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 —— 汤晓莉、孙磊
4、实施校本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
分三个专题开展研讨活动。
<三>研究的完善阶段(2007年3月~2008年2月)
1、 行动反思研究、调整研究计划;
2、完善校本德育课程系列、目标、学材、实践;
3、进行校本德育课程的测评:
设计问卷、设计访谈提要、设计调查统计(家庭调查)。
4、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资料。
<四>研究的结题阶段(2008年2月~2008年8月)
1、形成校本德育课程学材(三本学材印刷) —— 汤晓莉、孙磊、殷建泓、杨旋华;
2、 编辑专题论文:
案例部分 —— 殷建泓、杨旋华
论文部分 —— 汤晓莉、孙磊
3、 编撰研究成果总报告 —— 汤晓莉、孙磊
五、研究保障措施:
1、抓紧时间,前紧后实,落实阶段研究任务;
2、根据课题需要,认真开展课题的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
3、组织相关教师和各类成员落实研究实践;
4、研究过程中搞好资料的积累、收集等工作;
5、编撰学材、编撰论文。